布氏杆菌病是一种人、畜和毛皮动物共患的慢性细菌传染病。其特征性症状是周期性弛张热型或长期波状热,生殖器官炎症引起母兽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子兽弱小,周龄内死亡率高;公兽出现睾丸炎,配种能力下降等。本病广泛分布世界各地。水貂、紫貂、银黑狐、北极狐、貉及其他肉食兽都可以感染此病。 [病原]本病是由布氏杆菌属的羊型、猪型、牛型病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布氏杆菌是一种球杆菌,长微米、宽.微米,不能运动,不产生荚膜和芽胞。革兰染色阴性。本菌对外界环境有较强的抵抗力,在体外能保持很长时间,具有传染性。在干燥的土壤中,可存活天;在水中存活天;湿润土壤中存活天;在污染的皮张内,可存活个月;在粪便中,存活天;在尿中,存活天;污染的衣服上,能活 1天;在咸肉内,存活个月;在冻肉内,存活个月以上;在乳制品内(常温),存活天。本菌对湿热特别敏感,时小时、分、分即被杀死,煮沸可立即死亡。对一般化学药品抵抗力较差,石炭酸、克辽林、来苏儿(煤皂酚)和..升汞小时即死亡。福尔马林(甲醛)溶液小时可杀死,新石灰乳小时即可杀死。 [流行病学]该病主要是由污染饲料和饮水感染,特别是生喂牛、羊内脏及下脚料、乳品等,是比较危险的。银狐、北极狐、水貂等毛皮动物时有散发流行本病。成年兽感染率较高,幼兽发病率较低。有人通过血清学检查发现,成年兽有呈阳性反应,幼兽仅.呈阳性。典型症状可见于妊娠母兽流产和产下生活力弱的子兽。流产母兽排出的恶露分泌物和胎儿,是最危险的传染原。此外,布氏杆菌病还可通过染病公兽的精液进行传染。 [临床症状]银黑狐人工感染,潜伏期平均为天。隐性感染是毛皮动物患此病的主要特征。母兽主要表现流产,体温升高,或产弱生子兽,食欲下降,个别的出现化脓性结膜炎。公兽出现睾丸炎。 [病理解剖变化]妊娠中后期死亡的母兽,子宫内膜有炎症,或有糜烂的胎儿。外阴有分泌物附着,淋巴结和脾脏肿大。其他器官表现充血、出血,个别的公兽出现睾丸和附睾炎性坏死灶和化脓灶。病理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淋巴样细胞和多核细胞增生。 [诊断]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解剖学变化进行诊断,尤其是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具有重要意义。毛皮动物发生流产后周采血检查,可提高检出率。 [治疗]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通过血清学方法检出阳性动物,结合冬季取皮淘汰,自群净化。 [预防措施]严格执行兽医卫生防疫制度,搞好消毒及环境卫生,以切断传染途径。禁止布氏杆菌病阳性动物进场。禁止给毛皮动物饲喂来源不清的肉类及副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