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呼吸道疾病:(1)病原特性 鸡败血支原体用姬姆萨染色效果良好,革兰氏染色呈弱阴性,一般为球形。培养时对营养要求较高,需要牛肉浸液为基础,加有10%~15%鸡血清或猪血清或马血清,含1%酵母浸膏,加酪蛋白的胰酶水解物和葡萄糖。在这些血清琼脂培养基上于37℃潮湿环境下培养5—6天后可出现光滑、圆形、透明细小的菌落,具有一个致密的、突起的中心点。
本支原体也能在7日龄鸡胚的卵黄囊内生长繁殖,通常在5~7天内死亡。经多次传代后,病变出现更为典型和规律,表现胚体萎缩,全身水肿,皮肤、尿囊膜及卵黄膜出血,肝肿大。在鸡胚死后不久的卵黄囊和绒毛尿囊膜上的病原浓度最高。
本支原体能分解葡萄糖、麦芽糖、果糖、甘露醇产酸不产气,不分解乳糖、卫矛醇或水杨苷。能溶解马红细胞及凝集鸡、火鸡的红细胞。鸡败血支原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离体后迅即失去活力,但在2013鸡粪中能存活3天。在低温条件下能长期保存。一般常用消毒药都能将本菌杀死。
(2)病料的采取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气管或气囊渗出物、鼻甲骨、鼻窦的渗出物或肺组织等作为病料。
(3)病原体的分离和鉴定 将病料制备成混悬液,加人青霉素、链霉素各1 000~2000国际单位处理后,直接接种于液体培养基中,3712培养5~7天,若在培养基中加有酚红指示剂,待培养基由红变黄后,然后移植到固体培养基上,在37℃非常潮湿的环境中培养3~5天,即可得到典型的支原体菌落。而后可做鸡红细胞吸附试验进行鉴定。
①镜检 取培养物制备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到卵圆形或小球状的病原体,常呈丝状。
②鸡红细胞吸附试验 取15~20毫升0.25%鸡红细胞悬液于培养好的支原体平皿中,室温放置15~20分钟,弃去红细胞液,用生理盐水冲洗培养基表面2—3次,低倍镜检查,致病性菌落表面吸满红细胞,而非致病性菌不能吸附红细胞。
流行病学:鸡败血支原体(1)鸡慢性呼吸道病
①流行病学诊断 鸡败血支原体的自然感染发生于鸡和火鸡,尤以4~8周龄雏鸡和火鸡最易感。其病死率及生长抑制的程度都比成年鸡显著。纯种鸡比杂种鸡易感染。火鸡比鸡更易感染。相反,当成年鸡感染时,如无其他病原体继发感染,则多呈隐性经过,仅表现为产蛋量、孵化率下降和增重受阻等现象。少数鹌鹑、珠鸡、孔雀、鹧鸪和鸽子也感染本病。
病鸡和隐性感染鸡是本病的传染源。当病鸡与健康鸡接触时,病原体通过飞沫或尘埃经呼吸道吸入而传染。此外,同一鸡舍中,病原体通过污染的器具、饲料、饮水等方式也能使本病由一个群传至另一个鸡群。但经蛋传染常是此病代代相传的主要原因,在感染公鸡的精液中,也发现有病原体存在,因此配种也可能发生传染。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寒冬及早春最严重,一般本病在鸡群中传播较为缓慢,但在新发病的鸡群中传播较快。一般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根据所处的环境因素不同。病的严重程度及病死率差异很大,一般死亡率10%~30%,本病在鸡群中断续发生,时而加重,时而减轻,当鸡群同时受到其他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侵袭及能使鸡抵抗力降低的多种因素作用时,如气雾免疫、卫生不良、拥挤、营养不良、气候突变及寒冷时,均可促使本病的暴发和复发,加剧病的严重性并使死亡率增高。反之,当气候稳定暖和,并采取各种措施以增强鸡只的抵抗力,如通风良好及补充维生素A等,可降低其发病率,改善病程经过,减少死亡。
症状:鸡慢性呼吸道病:人工感染的潜伏期约为4~21天,自然感染的难以确定,可能更长。主要呈慢性经过,病程1~4个月,有不少病例可呈轻型经过。典型症状主要发生于幼龄鸡中,若无并发症,发病初期,则为鼻腔及其邻近的黏膜发炎,病鸡出现浆液、或浆液一黏液性鼻漏,打喷嚏,窦炎,结膜炎及气囊炎。中期炎症由鼻腔蔓延到支气管,病鸡表现为咳嗽,有明显的湿性罗音。
到了后期,炎症进一步发展到眶下窦等处时,由于该处蓄积的渗出物引起眼睑肿胀,向外突出如肿瘤,视觉减退,以至失明。
在上述炎症的影响下病鸡新陈代谢受到干扰和破坏,导致食欲减退,鸡体因缺乏营养而消瘦,雏鸡生长缓慢,产蛋量大大下降,一般为10%~40%,种蛋的孵化率降低10%~20%,弱雏增加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