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是一类具有滤过性、严格细胞内寄生,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类似于立克次氏体的一类微生物,呈球状,大小为0.2~1.5微米,革兰氏染色阴性。不能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只能在活细胞胞浆内繁殖,依赖于宿主细胞的代谢,可在鸡胚、部分细胞单层及小鼠等实验动物中生长繁殖。较重要的衣原体有4种,即沙眼衣原体、鹦鹉热亲衣原体、肺炎亲衣原体和牛羊亲衣原体。其中,鹦鹉热亲衣原体在兽医上有较重要的意义,可致畜禽肺炎、流产、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是猪衣原体病的病原。
衣原体具有3种抗原:一是属特异性抗原,所有衣原体均具有,在不同种之间可引起交叉反应,为细胞壁脂多糖,耐热,耐0.5%的石炭酸,对乙醚、胰酶、木瓜蛋白酶等有抵抗力,但可被过碘酸盐灭活,具有补体结合特性;二是种特异性抗原,存在于细胞壁中,对热敏感,可被石炭酸或木瓜蛋白酶等所破坏,耐高碘酸盐;三是亚种或型的特异型抗原,是一种含量丰富的半胱氨酸大分子。
鹦鹉热亲衣原体的致病力可分为强毒力和弱毒力菌株两大类。强毒力菌株可使动物发生急性致死性疾病,导致重要器官发生广泛充血和炎症,死亡率可达30%;弱毒力菌株引起疾病的临诊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低于5%。
鹦鹉热亲衣原体在100℃15秒,70℃5秒,56℃25秒,37℃7天,室温下10天可以失活。紫外线、γ-射线对衣原体有很强的杀灭作用。2%的来苏儿、0.1%的福尔马林、2%的苛性纳或苛性钾、1%盐酸及75%的酒精溶液可用于衣原体消毒。对四环素族、泰乐菌素、强力霉素、红霉素、螺旋霉素敏感,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链霉素、磺胺嘧啶钠均不敏感。
临床症状:该病的潜伏期长短不一,短则几天,长则可达数周乃至数月。依据临诊表现,可分为流产型、肺炎型、关节炎型和肠炎型等。
怀孕母猪感染后引起早产、死胎、流产、胎衣不下、不孕症及产下弱仔或木乃伊胎。初产母猪发病率高,一般可达40%~90%,早产多发生在临产前几周(妊娠100~104天)发生,妊娠中期(50~80天)的母猪也可发生流产。母猪流产前一般无任何表现,体温正常,也有的表现出体温升高(39.5~41.5℃)。产出仔猪部分或全部死亡,活仔多体弱、初生重小、拱奶无力,多数在出生后数小时至1~2日死亡,死亡率有时高达70%。公猪生殖系统感染,可出现睾丸炎、附睾炎、尿道炎等生殖道疾病,有时伴有慢性肺炎。
仔猪还会表现出肠炎、多发性关节炎、结膜炎,断奶前后常患支气管炎、胸膜炎和心包炎。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精神沉郁、咳嗽、喘气、腹泻、跛生、关节肿大,有的可出现神经症状。
病理变化:鹦鹉热亲衣原体引起猪的疾病种类较多,除单一感染外,常与其他疾病发生并发感染,因而病理变化也较为复杂。
1.流产型 :母猪子宫内膜出血、水肿,并伴有1~1.5厘米的坏死灶,流产胎儿和死亡的新生仔猪的头、胸及肩胛等部位皮下结缔组织水肿,心脏和肺脏常有浆膜下点状出血,肺常有卡他性炎症。患病公猪睾丸颜色和硬度发生变化,腹股沟淋巴结肿大1.5~2倍,输精管有出血性炎症,尿道上皮脱落、坏死。
2.关节炎型 :关节肿大,关节周围充血和水肿,关节腔内充满纤维素性渗出液,用针刺时流出灰黄色浑浊液体,混杂有灰黄色絮片。
3.支气管肺炎型 :表现为肺水肿,表面有大量的小出血点和出血斑,肺门周围有分散的小黑红色斑,尖叶和心叶呈灰色,坚实僵硬,肺泡膨胀不全,并有大量渗出液,中性粒细胞淋漫性浸润。纵隔淋巴结水肿,细支气管有大量的出血点,有时可见坏死区。
4.肠炎型 :多见于流产胎儿和新生仔猪,胃肠道有急性局灶性卡他性炎症及回肠的出血性变化。肠黏膜发炎而潮红,小肠和结膜浆膜面有灰白色浆液性纤维素性覆盖物,肠系膜淋巴结肿胀。脾脏有出血点,轻度肿大。肝质脆,表面有灰白色斑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