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单核细胞李氏杆菌,大小为0.4~0.5µm×O.5~2µm,呈规则的短杆状,两端钝圆。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荚膜,不形成芽孢,在抹片中单个分散或两个菌排成V形或并列。在1~45℃的温度范围内可以生长,但以30~37℃生长最佳。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中可生长,但在血液或全血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加入0.2%~1%的葡萄糖及2%~3%的甘油生长更佳。在4℃可缓慢增殖,约需7 天,故可用低温增菌法从病料中分离病菌。菌落可产生光滑型和粗糙型变异,光滑型菌落透明、蓝灰色,培养3~7天直径可至3~5mm,在45°斜射光照射镜检时,菌落呈特征性蓝绿光泽,在绵羊血琼脂上可形成窄的β溶血环,此特性可与棒状杆菌、猪丹毒杆菌鉴别。在粗糙型菌落中可见到长20µm甚至更长的纤丝。该菌在37℃中培养24h可分解葡萄糖、果糖、海藻糖、水杨苷、鼠李糖,产酸不产气;不分解棉子糖、肌醇、卫茅醇、侧金盏花醇、木糖及甘露醇。不还原硝酸盐、不产生靛基质和硫化氢,甲基红及VP试验阳性。用凝集素试验可将本菌分出15种0抗原和4种H抗原,现已查明本菌有7个血清型和11个亚型,猪、禽以Ⅰ型多见。
本菌在pH5.0以下缺乏耐受性,pH5.0以上才能繁殖,至pH9.6仍能生长。本菌对食盐有较强的耐受性,在10%食盐的培养基中仍能生长,在20%的食盐溶液中经久不死。本菌对热的耐受性较强,常规巴氏消毒法不能杀灭它,65℃经30~40min才能被杀灭。兽医上常用的消毒药都易使之灭活。本菌对青霉素有抵抗力,对链霉素敏感,但易形成抗药性;对四环素类和磺胺类药物敏感。
临床症状:本病主要表现为败血症和脑膜脑炎症状。败血型和脑膜炎型混合型多发生于哺乳仔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1.5℃,不吮乳,呼吸困难,粪便干燥或腹泻,排尿少,皮肤发紫,后期体温下降,病程1~3天。多数病猪表现为脑炎症状,病初意识障碍,兴奋、共济失调、肌肉震颤、无目的地走动或转圈,或不自主地后退,或以头抵地呆立;有的头颈后仰,呈观星姿势;严重的倒卧、抽搐、口吐白沫、四肢乱划动,遇刺激时则出现惊叫,病程3~7天。较大的猪呈现共济失调,步态强拘,有的后肢麻痹,不能起立,或拖地行走,病程可达半个月以上。
单纯脑膜脑炎型大多发生于断奶后的仔猪或哺乳仔猪。病情稍缓和,体温与食欲无明显变化,脑炎症状与混合型相似,病程较长,终归死亡。病猪的血液检查时,其白细胞总数升高。单核细胞达8%~12%。
母猪感染一般无明显的临诊症状,但妊娠母猪感染常发生流产,一般引起妊娠后期母猪的流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