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原特性]
非洲猪瘟病毒是虹彩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一种二十面体D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172~220纳米,似六角形,成熟的颗粒具有两层衣壳和在发芽装配时通过细胞膜所获得的外层囊膜(图1-2-1)。病毒的基因组为双股线状DNA,大小为170~190kb,末端有颠倒重复。本病毒的结构很复杂,结构蛋白有28种,在感染的细胞内可检测到100种以上的病毒诱导蛋白。本病毒主要感染猪的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也能在内皮细胞、肝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增殖。
本病毒对腐败、热力、干燥和常用消毒剂具有较强抵抗力。例如,在室温中保存了1 8个月的血液或血清中仍能分离出病毒;在用病猪肉制作的火腿中能存活5~6个月;在60℃经30分钟才可灭活病毒;一般常用消毒剂的普通溶液很难将之杀死,但许多脂溶性剂却能将之杀灭。
[非洲猪瘟流行特点]
猪是本病惟一自然感染的家畜。在非洲,本病往往是由呈隐性感染的野猪传染给家猪而引起暴发性流行。据报道,在非洲和西班牙半岛有几种软蜱能贮藏和传播本病毒;这些蜱与一些野猪之间形成循环感染,成为家猪感染的最重要的传染来源。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即猪采食了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或接触到被污染的用具等而感染;另外,呼吸道也有可能成为本病感染的另一条途径。据称,本病一旦在家猪中建立感染,感染猪就是病毒进一步传播的最主要来源;而且大多数康复的猪都是带毒者。
一般认为,本病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主要与来自国际机场和港口的未经煮熟的感染猪肉的制品有关;在无病地区的暴发与病猪及其制品传入或野猪的侵入有关。
[非洲猪瘟临床症状]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差异很大,短者仅4~6天发病,长者可达1 5~19天。其临床表现与猪瘟很相似,有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病例主要发生于感染的初期或新发生本病的地区,即新疫区,以高热达40~41℃,精神高度沉郁,食欲废绝,白细胞减少,皮肤出血和死亡率极高为特点。亚急性和慢性病例多见于流行地区的猪,多呈散发性出现,病猪有呼吸困难、流鼻液、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皮肤淤血,有陈旧性的出血灶及结痂;部分病猪喜卧地,运动困难,并排出混有血液的稀便(图1-2-2)。慢性病例的皮肤除上述变化外还常见有风疹样结节(图1-2-3),但死亡率较低。怀孕母猪可发生流产。
[ 非洲猪瘟诊断要点]
由于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与猪瘟有诸多相似之处,故对其诊断主要依靠实验室。目前最常、最方便和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是:直接免疫荧光试验、血细胞吸附试验和猪接种实验。其中,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对急性病例具快速、准确和经济的特点而被经常采用(图1-2-11),但对亚急性和慢性病例的检出率较低;虽然血细胞吸附试验是检测本病最敏感的方法,但有一小部分野毒株不被诊出;用猪接种实验既可分离血清检查抗体,又能与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血细胞吸附试验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诊断。因此,在新疫区的确诊,应依靠综合诊断的结果。
[非洲猪瘟治疗方法]
非洲猪瘟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故对本病只能采取对症治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