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根据猪链球菌病在临床上的表现,将其分为4个型:
急性败血型:急性型猪链球菌病发病急、传播快,多表现为急性败血型。病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1~43度,精神沉郁、嗜睡、食欲废绝,流鼻水,咳嗽,眼结膜潮红、流泪,呼吸加快。多数病猪往往头晚未见任何症状,次晨已死亡。少数病猪在病的后期,于耳尖、四肢下端、背部和腹下皮肤出现广泛性充血、潮红。
脑膜炎型:多见于70~90日龄的小猪,病初体温40~42.5度,不食,便秘,继而出现神经症状,如磨牙、转圈、前肢爬行、四肢游泳状或昏睡等,有的后期出现呼吸困难,如治疗不及时往往死亡率很高。。
关节炎型 由前两型转来,或者从发病起即呈现关节炎症状。表现一肢或几肢关节肿胀,疼痛,有跛行,甚至不能起立。病程2~3周。死后剖检,见关节周围肿胀、充血,滑液浑浊,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
化脓性淋巴结炎(淋巴结脓肿)型:多见于颌下淋巴结,其次是咽部和颈部淋巴结。受害淋巴结肿胀,坚硬,有热有痛,可影响采食、咀嚼、吞咽和呼吸,伴有咳嗽,流鼻液。至化脓成熟,肿胀中央变软,皮肤坏死,自行破溃流脓,以后全身症状好转,局部逐渐痊愈。病程一般为3~5周。。
病理变化。
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脑膜、淋巴结和肺脏充血。急性败血型常表现鼻、气管、肺充血呈肺炎变化;全身淋巴结肿大、出血;心包积液,心内膜出血;肾肿大、出血;胃肠粘膜充血、出血;关节囊内有胶样液体或纤维素脓性物。脑膜炎型表现脑膜充血、出血,脑脊髓白质和灰质有小出血点,脑脊液增加;心包、胸腔、腹腔有纤维性炎。关节炎型表现滑膜血管扩张和充血,出现纤维素性多浆膜炎,关节肿胀、滑膜液增多而浑浊,严重者关节软骨坏死,关节周围组织有多发性化脓灶。化脓性淋巴结炎型表现淋巴结肿大、出血,并伴有其他型病理变化。。
诊断。
猪链球菌病感染一般可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需要通过血清学检查、分离病原菌和病理组织学检查等实验室方法进行。。
实验室检查:①显微镜观察根据不同的病型采取相应的病料,如脓肿、化脓灶、肝、脾、肾、血液、关节囊液、脑脊髓液及脑组织等,制成涂片,甩碱性美蓝染色液和革兰氏染色液染色。显微镜下检查,见到单个、成对、短链或呈长链排列的球菌,并且革兰氏染色呈紫色(阳性),可以确认为本病。②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病料接种于血液琼脂培养基,24~48h可见不同溶血的灰白色细小菌落,然后进行生化试验和生长特性鉴定。 ’③分型诊断猪链球菌病血清型分型诊断比较困难,一般可用专门实验室提供的分型诊断血清进行乳胶或玻片凝集试验。。
预防措施。
保持卫生做好坏境消毒、清除传染源,病猪隔离治疗,带菌母猪尽可能淘汰。污染的用具和环境用3%来苏儿液等消毒液彻底消毒。。
做好菌苗预防接种 由于猪链球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菌苗对不同血清型猪链球菌感染无交叉保护力或交叉保护力较小。预防用疫苗最好选择相同血清型菌苗。菌苗最好用弱毒活菌苗,因为细胞免疫在抵抗猪链球菌感染中发挥着很大作用。。
药物预防猪场或周围发生本病后,如果暂时买不到菌苗,可用药物添加于饲料中用于预防,以控制本病的发生。绿源红+荆防败毒散拌料(预防减半)
人员防护猪链球菌病感染人主要通过接触病死猪。生猪饲养人员和屠宰加工人员是本病易感人群。在生猪养殖过程中,饲养人员要多注意个人防护,有外伤时应尽量避免接触病猪,发现病猪要及时通知兽医诊疗。屠宰加工人员在屠宰生猪时,应防止个人受伤。一旦受伤应立即处理伤口,经清洗消毒后,使用抗菌素预防治疗。注意不食用病死猪。
治疗措施。
猪链球菌治疗原则,首先选择对猪链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可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抗菌药。青霉素、阿莫西林、氨苄西林对猪链球菌敏感。同时,可按不同病型进行对症治疗。淋巴结脓肿型,待脓肿成熟后,及时切开,排除脓汁,用3%双氧水或0.1%高锰酸钾液冲洗后,涂以碘酊。对败血症型及脑膜脑炎型,应早期大剂量使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和地塞米松,庆大霉素和青霉素等联合应用都有良好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