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利桑那菌为革兰氏阴性菌,有鞭毛能运动,无芽胞、形态与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相似。该菌为兼性需氧菌,在普通培养基上均能生长,其生长的旺盛程度与沙门氏相似。在SS琼脂上生长良好。初次分离时和沙门氏菌一样呈无色菌落,但继续培养时Ⅲb群菌能渐渐分解乳糖,菌落呈粉红色,中心带黑色。在家禽中能迅速分解乳糖的菌株较少见,这些与大肠埃希氏菌不易区别。大多数自家禽分离的亚利桑那菌培养物与沙门氏菌不同,一般在培养7-10天之间发酵乳糖。在胆硫乳琼脂(DHL)中,乳糖阴性菌株菌落类似其他亚种菌落,乳糖阳性菌株为粉红色,有暗色中心。在亚硫酸铋(BS)中,呈黑色,有金属光泽,有些菌株呈灰绿色,带黑心或不带黑心。分解葡萄糖,产酸产气,不发酵蔗糖。不形成吲哚,产生硫化氢,能利用枸橼酸盐、氧化酶、尿素酶阴性,接触酶、鸟氨酸脱羧酶阳性。丙二酸盐利用试验阳性,甲基红试验阳性,V-P试验阴性。在含有准确规定浓度KCN的培养基中不生长。不发酵卫矛醇与肌醇或D-酒石酸盐,液化明胶缓慢,对缩苹果酸钠与β-半乳糖酶呈阳性反应,这些是亚利桑那菌和沙门氏菌区别的很有用的生化特性。
流行病学
亚利桑那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没有宿主障碍,感染多种禽类、哺乳类、爬虫类、人类。Edwards等(1959)报告在为期20多年的分离工作中,约有75%的亚利桑那菌培养物是从禽类和爬虫类中所分离的。Martin等(1976)从20种动物中包括狗、猪、羊、猫、兔、刺猬、狒狒、老鼠等分离到亚利桑那菌。此外,还有报道亚利桑那菌可引起金丝雀的大量死亡。
在家禽中,亚利桑那菌最常出现于火鸡。自然条件下,鸡、鸭、鹅都可感染该病。带菌禽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消化道、经卵或精液、或接触传染。患病动物的分泌物及排泄物和被污染的饲料、垫料、饮用水都可成为传染媒介。雏禽,尤其是雏火鸡死亡率高,该菌能侵入血流,4-6日龄的雏火鸡对该病最易感,死亡可持续到第3周,死亡高峰在2周龄,死亡率从15%至60%不等,平均为35%。耐过鸡的产蛋率和孵化率下降,发育严重受阻。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从同一孵化场的同组雏禽中所分离的培养物,其血清型往往相同。
临床症状
家禽的亚利桑那菌病无特异的症状,但病禽精神沉郁,不食,饮水量增加,眼半闭或全闭、昏睡、低头,眼脸肿胀,流泪,部分有白色分泌物充满眼眶,结膜红肿,角膜浑浊,后期失明。病禽表现虚弱,翅膀下垂,全身颤抖,步态不稳,有时突然向前冲撞或向后退缩,两足伸向外侧,跖部着地呈蹲卧姿势。有些病禽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呼吸急促,闭目缩颈,部分张口呼吸并伴有啰音,后期呼吸更困难。下痢,排红褐色或白绿色粪便,有时有粘液,部分病禽肛门粘有白绿色稀粪,排粪困难,2-3周龄雏直至死前两天才见有腹泻。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病程短,出现角弓反张。病的后期,呼吸加快而死亡,死前发生痉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