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磷的吸收,保持动物体中钙、磷比例的平衡,并能使钙、磷在骨骼上沉积的作用。在自然界中,维生素D有多种存在形式,而主要可为禽利用的是维生素D2和维生素D3。家禽对D3的利用能力较强,其效能比D2高40倍。维生素D3仅存在于动物性饲料中,尤以肝脏含量最为丰富。植物性饲料中含麦角固醇需经紫外线照射转变为维生素D2才能被禽利用;禽维生素D的另一个来源是皮肤和羽毛中的7-脱氢胆固醇经紫外线照射转变来的维生素D3。以放牧为主的鹅,能接受阳光的照射,一般不见有本病发生。鹅发生本病主要见于舍饲情况下,尤其是育雏期及产蛋高峰期多见。其发生原因主要有:
①在舍饲条件下,鹅得不到阳光照射,而饲料中又没有足够的维生素D补充,这是维生素D缺乏最主要的原因。对鹅来说一般在每千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D的剂量为:幼雏和育成期1 200国际单位,产蛋期1400国际单位,这才能满足鹅的需要。
②饲料贮存时间太长维生素D被破坏,或饲料中脂肪含量不足,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
③存在消化道、肝脏的疾病时,影响维生素D的吸收、转化和利用。
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阶段的鹅发生维生素D缺乏后表现的症状有差别。
雏鹅 主要表现为佝偻病症状。最早的出壳后10天左右就出现症状,在1个月龄左右最严重,死亡也最多。病雏最早的症状是生长停滞,两腿无力,跛行,步态不稳,严重者不能站立,常以跗关节触地。鹅喙变软或弯曲变形,导致啄食不便。由于钙化不良和软骨过度生长,造成关节肿大,尤以跗关节和肋骨关节更为显著。严重病例触摸龙骨,可见龙骨呈S状弯曲。
成年鹅 主要表现为骨质疏松症状和软骨症状。患鹅有腹泻,食欲降低,异食,行走无力,龙骨、喙、爪等变软、变形。
产蛋鹅 主要表现为生产性能改变。产蛋母鹅通常要在缺乏维生素D2~3个月后才出现症状。最初发现产薄壳蛋或软皮蛋的数量增加,随之产蛋量下降,孵化率降低,最后产蛋完全停止。喙及胸骨变软,两腿软弱无力,常呈“企鹅状”蹲伏姿势。
病理变化 病雏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肋骨与脊椎接合部、肋骨与肋软骨接合部以及肋骨的内侧表面有局限性肿大,形成白色突起的珠球状结节。有些病例,在肋骨的同一水平位置上都有成串的珠球状结节,故俗称“肋骨串珠”。长骨的骨质钙化不良,变脆,严重病例胫骨变软,易弯曲,但不易折断。龙骨弯曲,质软。
成年鹅的喙、胸骨变软,肋骨与胸骨、椎骨接合处内陷,所有肋骨沿胸廓呈向内弧形的特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