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一是池塘中施放过多未经发酵的有机肥料,生肥在池塘底部分解放出很细小的甲烷和硫化氢的小气泡,鱼苗误当食物吞入。气泡在肠内积累较多时,加之硫化氢等对鱼苗有毒,使鱼体上浮,失去下沉的控制力。二是水体中某些气体的含量达到过饱和而引起,如水中含氧量达14.4毫克/升,即饱和度为192%时,体长1厘米的鱼苗便可发生气泡病。水中的氮饱和度达到153%~161%时,也会产生气泡病。病鱼的肠道中有白色气泡,或鱼的体表、鳍条、鳃丝上附有较多的气泡,鱼体漂浮水面沉不下去。此病多发生在春末和夏初,鱼苗和鱼种都能发生此病,特别对鱼苗的危害性较大,能引起鱼苗大批死亡。用浮游植物异常增殖的水进行人工孵化时,刚孵出的鱼苗常发生气泡病。鳊鱼对氧饱和度最敏感,草鱼次之,鲢、鳙、鲤、鲫鱼敏感性较差。鱼塘中不施放未发酵肥料,要求全部施用发酵过的肥料。掌握投饵施肥量,不让浮游植物大量繁殖。人工孵化的水源不用浮游植物异常增殖的池塘水。在运输鱼苗的过程中,要注意水源的含氧量,勿进行急剧的送氧;用地下水时应先经过充分曝气。鱼池中发现气泡病时应迅速注入清水。同时排出部分老化池水,病情轻的能在清水中排出气泡,恢复正常;每亩用4~6kg的食盐,向有气泡病病鱼的水面均匀泼洒,一般在数小时内便可见效果。
病因
过饱和的氮气与氧气是引起气池病的主因,其他溶于水中的气体尚有氢气与二氧化碳等,但是含量较少,且二氧化碳进入血中之后多数会与钙盐等结合,因此不易形成气泡阻塞血管。在台湾多数水产养殖的水源是地下水,若将地下水(尤其是深度超过90公尺)抽出后直接导入鱼池中,而没有经过减压是曝气处理,会使地下水中的氮气迅速被释出,进入鱼体组织内而发病。这时地下水中含氮量不一定过饱和,而是因为没有曝气或减压所造成。另外,有些地区的土壤就含有多量硝酸盐化合物,使该地区之地下水就含有过饱和氮气,以这种地下水为鱼池水源也易引起气泡病。 春季时,在自然情况下池水中也较易累积大量氮气,这些氮气的来源是水中有机物被分解成游离氨,之后转换成硝酸,再经去硝化作用成亚硝酸,最后亚硝酸再被分解所产生(Warren,1981)。观赏鱼发生本病的原因大多是加压帮浦的使用不当,送入过量的气体入水中,使水中气体达到饱和状态而造成。
溶氧量过饱和常见于夏季高水温期,再加上水中植物性浮游生物太多,经日光照射下,这些植物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而产生本病。一般溶氧之饱和度高于125%被认为是有危险性(但不得低于70%),若高于300%则有致死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