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流行热病毒为RNA型,属于弹状病毒属。日本分离毒的大小平均为140nm×80nm。病毒的核酸为RNA型,对氯仿、乙醚敏感。发热期病毒存在于病牛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及粪便中。
分离牛流行热病毒时,以母牛血毒脑内接种为宜,适宜接种动物是初生乳鼠或仓鼠,进行脑内接种时,可分离出病毒。鼠化病毒还能在牛胚肾、犊肾和睾丸细胞上生长,并能引起牛胚肾细胞产生病理变化。[1]
流行病学:该病主要侵害牛、黄牛、乳牛、水牛均可感染发 病。以3岁~5岁壮年牛、乳牛、黄牛易感性最大。水牛和犊牛发病较少。
病牛是该病的传染来源,其自然传播途径尚不完全清楚。人工感染时,静脉注射病牛血能引起发病,而其他途径接种的结果则不一致。一般认为,该病多经呼吸道感染。此外,吸血昆虫的叮咬,以及与病畜接触的人和用具的机械传播也是可能的。
该病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于雨量多和气候炎热的6月~9月。流行迅猛,短期内可使大批牛只发病,呈地方流行性或大流性。流行上还有一定周期性。约3年~5年大流行一次。病牛多为良性经过,在没有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死亡率为1%~3%。
主要症状:潜伏期为3天~7天。
病初,病畜震颤,恶寒战粟,接着体温升高到40℃以上,稽留2天~3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在体温升高的同时,可见流泪,有水样眼眵,眼睑,结膜充血,水肿。呼吸促迫,呼吸次数每分钟可达80次以上,呼吸困难,患畜发出呻吟声,呈苦闷状。这是由于发生了间质性肺气肿,有时可由窒息而死亡。
食欲废绝,反刍停止。第一胃蠕动停止,出现鼓胀或者缺乏水分,胃内容物干涸。粪便干燥,有时下痢。四肢关节浮肿疼痛,病牛呆立,跛行,以后起立困难而伏卧。
皮温不整,特别是角根、耳翼、肢端有冷感。另外,颌下可见皮下气肿。流鼻液,口炎,显著流诞。口角有泡沫。尿量减少,尿浑浊。妊娠母牛患病时可发生流产、死胎。乳量下降或泌乳停止。
该病大部分为良性经过,病死率一般在1%以下,部分病例可因四肢关节疼痛,长期不能起立而被淘汰
诊断要点:由牛流行热毒引起,主要侵害黄牛和奶牛。有明显周期性,约3年~5年流行1次,大流行之后,常有1次小流行。多发于蚊蝇活动频繁的季节(6月份~9月份)。
病牛突然出现高热(40℃以上),一般维持2天~3天,流泪,眼睑和结膜充血,水肿。
呼吸急促,发出哼哼声,流鼻液;食欲废绝,反刍停止,多量流诞,粪干或下痢;四肢关节肿痛,呆立不动,呈现跛行;孕牛可流产;奶牛泌乳量下降或停止。发病率高,病死率低,常呈良性经过,2天~3天即可恢复正常。
剖检可见呼吸道黏膜充血,水肿和点状出血;间质性肺气肿以及肺充血,肺水肿,淋巴结充血,肿胀,出血,真胃、水肠和盲肠呈卡他性炎症和渗出性出血。
发热初期采血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或采取发热初期和恢复期血清进行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
应与传染性鼻气管炎、茨城病、牛副流感、牛恶性卡他热加以鉴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