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方变位:大多发生在分娩之后。病初患牛食欲减少,多数患牛食欲时有时无,有的患牛出现回顾腹部、后肢踢腹等腹痛表现;粪便减少、呈糊状、深绿色,往往呈现腹泻;产奶量下降有时甚至无奶,乳汁和呼吸气息有时有酮体气味。尿液检查,呈中度至重度酮尿;病牛瘦弱,腹围缩小,有的患牛左侧腹壁最后三个肋弓区与右侧相对部位比较明显膨大,但左侧腰旁窝下陷。多数患牛体温、呼吸、脉搏变化不大,瘤胃蠕动音减弱,病程长10~30 天不等。
右方变位:多发生在产犊后3~6 周,临床症状比较严重,病牛突然不食,腹痛,蹴踢腹部,背下沉,心跳加快达100~120 次/min,体温偏低,瘤胃音弱或完全消失,下痢,粪便呈黑色,尿酮试验呈强阳性
病因: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一致性结论,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奶牛真胃变位的发生与饲喂精料过多和分娩有密切的关系,除了上述原因外,年龄、体重、高产以及胎衣滞留、子宫炎、乳房炎、消化不良等都与本病有一定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高精料日粮在奶牛瘤胃中产生的大量挥发性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可明显的抑制真胃运动,导致真胃迟缓,在真胃弛缓的基础上,由于分娩、体位突变等继发真胃变位。另一种观点认为:分娩是该病发生的真正病因。一方面由于奶牛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低被抬高,真胃可转入瘤胃下部甚至左侧。分娩后瘤胃由于重力下沉,使真胃被压在左侧,形成左方变位。第三种观点认为:真胃黏膜损伤、黏膜下神经组织破坏继发真胃弛缓,在此基础上形成奶牛真胃变位。
治疗:保守疗法,左方变位时,少数病例施行支持疗法后可以康复;也可以在病初采取滚转复位法,应用此法时应事先使病牛饥饿数日,并适当限制饮水。尽管滚转复位法比较简单,但是其复发率高,可达50%左右。对于右方变位,保守疗法无效,应尽快施行手术。
手术治疗:治愈率高,术后很少复发尤其是对于保守疗法无效的右方变位,几乎是惟一的治疗方法。本文就笔者常用的方法予以介绍。术前对瘤胃积液过多的牛进行导胃减压,对有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牛应该进行补液和纠正代谢性碱中毒。
左方变位,六柱栏内站立保定,3%盐酸普鲁卡因进行腰旁神经传导麻醉配合术部浸润麻醉,必要时可肌肉注射846合剂1?5~2?0 ml进行浅麻醉。取左肷部前切口,手术按常规打开腹腔,真胃便暴露出来,若真胃积气、积液过多时,可先放气、排液,以减轻真胃内压力,便于整复。作真胃预置固定线,用长?2 m?的10号缝合线于真胃的大弯上作3个浆膜肌层的水平钮扣缝合。在右侧腹壁上穿系真胃固定线进行整复。术者手持真胃预置固定线线尾,经瘤胃下方绕到右侧腹腔,确定该预置线于右侧腹壁相对应位置后,用手指在腹内向外推顶,指示助手在右腹壁的对应处剔毛消毒,作局部浸润麻醉,并对皮肤作一1 cm?小切口。助手用止血钳经皮肤小切口向腹腔内戳入,使止血钳进入腹腔,与此同时,术者手指在腹腔内保护戳入腹腔内的止血钳钳端,以防损伤腹内器官。助手用止血钳夹持线尾将缝合线拉出体外,暂不拉紧,同法将其余两根固定线引出体外,此时术者手退回左腹部,用手推送真胃经瘤胃下进入右侧腹腔,与此同时,助手提起3根固定线同时向腹外牵拉,使真胃在推送和牵拉的配合下复位,术者检查真胃复位是否正常,检查无误后指示助手拉紧?3根?固定线,在3个皮肤小切口内打结,皮肤小切口缝合?1~2针,此时真胃已牢固的固定在右侧腹底壁上。常规闭合左肷部切口。
右方变位,保定与麻醉同左方变位,作右肷部前切口,打开腹腔后,变位的真胃就暴露于切口内。大多数病例需要放气、排液,施行减压。探查真胃的扭转方向,作与扭转方向相反方向的整复,为防止整复的真胃再度变位,可参照左方变位的整复方法将真胃固定在右侧腹底壁上。常规闭合右肷部切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