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建优质高效的杂交生产繁育猪群子猪的初生重遗传力很强,如果子猪初生重轻、窝产子猪不均匀,就会严重影响一窝子猪断奶前的成活率和断奶重,并直接影响育肥猪的出栏体重和经济效益。引进优良品种和体型较大的种母猪进行繁殖,可提高子猪初生重。在选配过程中,要选择组建优质高效的杂交生产繁育猪群,并进行合理的异质交配,充分利用杂交优势,防止体型较小的公、母猪进行交配,保证猪群具备较高的生产潜力,并保证所产子猪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死亡率。
同时,要适当对母猪群进行更新。4胎以下母猪窝产子数较少,子猪的初生重轻,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较差,影响育成率与断奶体重。因此,要提高猪群的窝平均产子数,就应控制母猪群内1~3胎的母猪数,应保持在50%以下,提高4胎以上繁殖母猪的数量,并在生产7~8个胎次后严格进行淘汰。
改善母猪的生活环境环境因素中对窝产子数影响最大的是温度、湿度和通风条件,特别是湿热的环境对母猪繁殖性能影响极大。猪e网网友介绍,高温会缩短母猪的发情时间,减弱发情强度;湿热的环境可延迟后备母猪的初情期和性成熟,导致母猪发情推迟、隐性发情甚至不发情;当母猪舍内温度在32℃以上时,大约20%的母猪不孕或重复发情,流产率提高;高温还使母猪配种后8天内的胚胎存活数显著减少;妊娠期母猪遭受湿热应激,夏季窝产子数和活子数可减少1头以上,母猪泌乳量降低,哺乳子猪生长不良,断奶体重轻。搭遮阳网,场内和猪舍周围种植树木或藤蔓类植物,减少阳光照射,降低环境及猪舍内气温;加强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对定位栏和分娩母猪舍,可用滴水降温系统控制温度;对空怀母猪和妊娠母猪,可采用喷雾或水管直接冲洗猪体,帮助猪体散热;规模化猪场可采用湿帘风机或空调降温。
母猪妊娠28天前不要轻易转移,要保持母猪生活环境安静,不受外界干扰,避免生人靠近,禁止出现过强的噪声,更不能轰赶、抽打母猪。加强配种管理青年母猪初配时的体重可以明显影响第一窝的产子数以及子猪的初生重、成活率和断奶重,并影响以后的窝产子数。成年母猪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的时机把握、操作技术等,都直接影响母猪的受胎率和产子数。合理安排配种季节可使母猪两年产5窝,从而提高母猪的繁殖率。一般初产母猪在4~5月配种,8~9月产子;9~10月配种,翌年1~2月产子;2~3月再配种,6~7月产子。适时配种,可得到最多的窝产子数。一般地方品种母猪6~7月龄、体重70~80公斤,引进和新培育品种猪8~10月龄、体重90公斤左右初配,所产后代个大、体壮、活泼、少病,成活率和育成率都较理想。配种一般可在母猪排卵前0~24小时(最佳为12小时)进行。
青年母猪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相结合比仅做人工授精获得的窝产子数更多。凡是配种的母猪都应经常进行检查,直到妊娠60天能明显看出妊娠为止。如果配种后着床前胚胎死亡,母猪就会出现返情现象,即每隔18~24天出现发情现象。返情前,有些母猪会流出恶露,说明生殖道内有炎症,应及时进行治疗。断奶后到下次配种,间隔4~6天,可以获得最大的窝产子数。重视母猪妊娠早期的饲养管理母猪妊娠早期,饲料要保证品质良好,严禁使用霉变、污染、冰冻饲料,尽量不用青贮料。限制饲喂量,保持母猪适当膘情,妊娠前期(配种后21天内),每天喂料2公斤,妊娠中期(22~60天)2.5公斤,妊娠后期3公斤,妊娠期母猪的净增重保持在20公斤左右为宜。,体膘增加过快过肥,不但容易导致死胎,还容易引起难产,影响繁殖率。防控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近年来,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特别是细小病毒病、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造成胚胎死亡、流产、木乃伊的比例升高,窝产子数减少,成为危害养猪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母猪繁殖障碍性疾病目前无良好的治疗药物,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预防。因此,在严把引种检疫关的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生物安全措施,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制定健全合理的免疫程序,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程,确保接种密度和质量。
28.养猪饲料营养与母猪腿脚病控制技术措施
1关注母猪腿脚病问题母猪的腿脚病问题,而不是断奶仔猪或生长肥育猪的,就不可避免地再次引起多数人的兴趣。为使留在种猪群的母猪更多、时间更长,就要减少因行动不便而被淘汰的母猪数量。在任何时候,成年能繁母猪腿脚病问题都较其未成年个体多。我们似乎应重点观察哺乳母猪。在2008年初举行的一个国际兽医学会议上,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约翰·迪恩博士说,没有哪种动物比哺乳母猪承受的体重压力更大。从中得到的启示就是,应观察分析围产期的每头母猪,以发现腿脚病的苗头。迪恩博士建议生产者在夜间带着手电筒到猪舍,在半黑暗状态下检查产仔舍中母猪的行走能力。将观察到的情况进行区分也很重要,他补充说,应学会辨别母猪是否真的瘸腿。也要意识到,你所看到的可能是争斗行为的后果。母猪问的咬斗常会把蹄子弄伤,而不是肩部。但在查看母猪争斗的痕迹时,仍要先检查肩伤。
2从蹄甲开始据迪恩博士讲,检查母猪的蹄子时,饲养员通常首先注意到母猪的蹄踵部。然而,蹄踵并不是承受母猪大部分体重的部位,所以应先检查蹄甲及位于它上方的组织。这里要指出一个常犯的错误,即将腿脚病当作老茧(sandcrack)或蹄踵壁裂(white-line wallcrack)。检查者可采用常规的评分系统记录其所见,诸如用简单的0—1—2—3评分方法记录正常或不正常及其严重性。不过,这种方法可能也太繁琐了。事实上,检查到的损伤有可能伤势不大,或者极其严重。因此并不需要一个超过0—1—2分的评分方法。这意味着什么呢?如同在奶牛群中一样,重点是将动物舒适度放在第一位。极端来讲,应对瘸腿母猪实施安乐死。再者,围产期母猪裂开的蹄甲愈合得相当慢一每个月才再生7毫米,蹄甲重新长出就需要4~5个月的时间。在泌乳期间,瘸腿被怀疑至少会潜在地干扰母猪的采食量,使母猪不能分泌出足够的乳汁供幼仔吃饱。此外,蹄质差可能是地面差造成的。评估大多数产仔舍地面时,会把诸如排水等因素,而不是母猪能不能站稳考虑在内。猪e网网友介绍,猪群腿脚评分系统给出可能患病的迹象,通过改变管理措施或设备加以纠正,所以从这个角度讲,评分系统意义重大。评分系统应与母猪繁殖记录合用,否则,根据蹄质不佳的表象进行打分是在浪费时间。这同样也适用于其它福利措施的实行一它需要与正常的生产记录一起使用,这样后来的观察值才能关联到腿脚病对猪群产量影响的预测上。迪恩博士说:“我告诉农场主们,母猪大多因为返情、产仔少或咬死仔猪等被淘汰,但我从未发现其它任何因素像瘸腿一样能预见到母猪未来的生产力。”迄今为止,在应对母猪蹄质差方面取得的进展要比预防方面多。不过有建议说,加强营养有可能改善能繁母猪的蹄质健康状况。丹麦维福公司的汉斯·艾依2008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这种可能确实存在。在美国金宝公司组织的“2008蹄子第一”研讨会上,他讲述了给妊娠母猪饲料中补充有机微量元素的试验结果,与之进行比较的是含有无机形式的铜、锌、锰等矿物质的饲粮。试验在一个存在围产期母猪蹄甲开裂和蹄踵发炎的猪场进行。在更换了矿物质原料后的两年内,评估工作持续进行。结果发现,80%饲喂无机矿物质的母猪存在蹄踵发炎现象,而饲喂有机矿物质的母猪仅有30%存在此现象。两组母猪中仅发现几头有蹄甲开裂。2007年,在丹麦另一个猪场进行的后续试验显示出更换矿物质原料的另一个效应。这是一个拥有l000头母猪的猪场,平均每月有20头母猪被淘汰或是被实施安乐死而损耗掉了,据估计其中半数是由于腿脚病。换成利用率更高的有机矿物质后,在大约2个月的时间里,母猪死亡率降到初始水平的一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