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山羊羔羊每年春、夏季节多发拉稀(又名羔羊痢疾或羔痢、肠炎等),发病原因有细菌传染性的,更有饲养管理不当和继发性等,若不及时有效防治,常致重大损失,有时甚至是惨重的。按照“防重于治”“七分防三分治”的正确理念,这里着重就主要预防措施,重点从改善通常不被养殖者重视的羔羊饲草、饲料、饮水及饲养管理与繁殖等方面简要介绍于此。
(一)细菌性羔羊痢疾 多由魏氏梭菌B型所致的初生羔羊急性毒血症,常发病于7日龄内羔羊,以2~3日龄羔羊发病较多。可在母羊配种前2周和产羔前3~4周皮下或肌肉注射羊梭菌病三联四防(羊快疫、肠毒血、猝疽、羔羊痢)或四联五防(三联四防病加黑疫)灭活苗;羔羊产后当天注射:也可选用福尔马林疫苗在母羊产前3~4周和2~3周各注射1次,使羔羊在母体内就获得抗体,增强对羔痢的抵抗能力。母羊与羔羊的接种剂量可参照说明书使用。
(二)普通性拉稀(肠炎) 系由环境因素和饲养管理、繁殖条件不当及继发性因素引起,多见于产后7日龄至4月龄。预防必须从改善环境条件和饲养管理、繁殖等入手。具体措施应抓好“草、料、水、管、医”五个环节。1.饲草。羔羊15日龄后即开始能吃青草和青干草,40日龄始吃青贮草,60日龄可食其他粗饲料。可见,随着羔羊消化器官发育,才能逐渐消化吸收不同品质的粗饲料。因此,要求草要鲜、净,品质要优,加工调制利于羔羊消化吸收。要做到“九不喂”:不喂易致拉稀的青草如灰条、刺蓬等,不喂陈旧、蔫草,不喂发霉、变质的异味草,不喂被粪、尿、污水、土沙等污染的草,不喂冰冻草、露水草和泥水草,不喂杂质多的草,不喂未加工的粗硬草,不喂含氰氢酸、亚硝酸盐等含毒草。2.饲料。羔羊20日龄后始吃精饲料,对羔羊生长发育尤关重要。精料要新鲜,加工须细,易消化吸收,多种料要配合适当,利于羔羊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须做到“九不喂”:不喂陈旧结块料,不喂发霉腐坏料,不喂被粪、尿、污物污染料,不喂单一料,不喂未加工调制的玉米、豆类等料,不超喂具有轻泻性的麸皮等料,不超量、超比例喂具有弱毒性的菜籽饼、棉籽饼、麻籽饼(比例以不超过混合精料量的8%为宜)等,不让羔羊偷吃多量料,不宜饮水后立即喂料。3.饮水。饮水对羔羊的必要性不言而喻,尤其当羔羊以食乳为主转为以草、料为主后的夏季更显重要。要求饮水要新鲜清净无染物,每天换新水,水中放少量食盐。应做到“六不饮”:不饮隔日陈旧水,不饮被粪、尿等污染的脏污水,不饮冰冷水,不饮带刺激性的异味水,不饮不流动的“死水”,不空腹暴饮水。4.饲养管理。同样草、料和饮水,不同饲养管理方法则有不同效果,甚致羔羊患拉稀等病。由于羔羊消化吸收能力和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弱,更应认真细致地抓好羔羊饲养和管理,促进其正常或较快生长发育,这是羔羊培育的重要措施,要始终不懈地做到以下“七要”与“七管好”。饲养:做到饲养“七要”:要定时、定量、定质、定温饲喂(人工哺乳的奶温应保持38~40℃),要从自由采食过渡到少喂勤添,要做到槽净和饲养用具净,要依羔羊不同发育阶段需要,采取不同的科学饲喂方法,要草、料交替饲喂,但不宜喂得过饱,要定期测定羔羊生长发育适时调整饲喂方案,保证羔羊全价营养,防止异嗜癖。要缓慢过渡饲喂习惯,奶一草一料不可变换过快。
管理:做到“七管好”,羔羊圈舍要宽敞、通风、干净、干燥,防潮、防凉、防脏;保持羊舍气温在0℃以上,相对湿度60%左右;羊舍内外要每5~7天、最少7~10天消毒1次,保持卫生、安全环境;依据天气变化随时关开门窗与换气,防止羔羊感冒、受凉和拉稀;让羔羊多晒太阳,多活动,骨骼肌肉发育好;羔羊喂代乳品时要由少渐多,严密注意采食和粪便状况,防止拉稀;要勤观察带羔母羊的乳房变化,保持乳房、乳头干净卫生,严防发生乳房炎而致羔羊拉稀。5.兽医预防。除上述定时防疫注射和消毒外,在母羊产羔季节,兽医应从接产助产入手,保证整个过程卫生,并随时做到对羔羊的精神状态、采食、大小便情况等的勤观察,发现病羔及时治疗,找出发病的真正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治疗重要,从治疗狠抓预防才是兽医不容忽视的天职。
15.羊虱病的防治
羔羊肺炎是羔羊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传染快,常造成大批死亡。一、病因病原体是传染性乳房炎杆菌,患有传染性乳房炎的泌乳羊是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存在于乳房里,当羔羊吃乳时经口感染。此外,当羔羊接触病羊或病羊污染的垫草和用具时,也能感染发病。二、症状发病后羔羊体温升高至41℃,呼吸、脉搏加快,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不振,咳嗽,鼻子流出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病势逐渐加重,多在几天内死亡。能痊愈者往往发育不良,长期体内带菌并传染健康羊。三、防治发现母羊患传染性乳房炎时,要及时把羔羊隔离,不让其吃病羊乳汁,改喂健康羊乳汁。同时对病母羊污染的圈舍、场地、用具等,清扫干净,彻底消毒。对病羔加强护理,饲养在温暖、光亮、宽敞、干燥的圈舍内,多铺和勤换垫草。羔羊发病初期,可用青霉素、链霉素或卡那霉素肌肉注射,每天2次。用量:青霉素l万~1.5万单位/千克体重,链霉素10毫克/千克体重,卡那霉素5~15毫克/千克体重。
16.绵羊破伤风病的防治措施
一、发病原因 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急性、创伤性、中毒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破伤风梭菌,又称强直梭菌。通常由伤口感染含有破伤风梭菌芽孢的物质引发本病。在伤口小而深、创伤内发生坏死或创口被泥土、粪便、痂皮等封盖,创伤内组织损伤严重、出血、有异物,或在需氧菌混合感染的情况下,破伤风梭菌才能生长发育,产生毒素,引起发病。羊只常因皮肤创伤、公羊去势、母羊分娩、胎儿处理不当而感染发病。
二、临床症状 潜伏期一般5~15天。初期症状不明显,常表现为四肢僵硬,精神不振,全身呆滞,运动困难,角弓反张(尤以躺卧时更明显),牙关紧闭,流涎吐沫,饮食困难,并常发生轻度臌胀。突然的响声可使肌肉发生痉挛,致使病羊倒地。在病程后期,因呼吸窒息而死亡,尤以羔羊死亡率高。
三、防治措施 破伤风类毒素可较好预防本病。羔羊的预防,则以母羊妊娠后期注射破伤风类毒素较为适宜。创伤处理:对感染创伤进行有效的防腐消毒处理,彻底排出脓汁、异物、坏死组织及痂皮等,并用消毒药液消毒创面。并结合青、链霉素,在创伤周围注射,以清除产生破伤风毒素的根源。同时在羔羊断脐、公羊阉割、母羊分娩时要注意器械、手术部位等消毒。早期应用破伤风血清(破伤风抗毒素),可一次用足量(20~80万单位),也可将总用量分2~3次注射。皮下、肌肉、静脉注射均可,或一半皮下或肌肉注射,一半静脉注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