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病症状。病鱼游动迟缓,体色发黑,不摄食,离群独游;鳃丝红肿,粘有污物,末端腐烂,露出软骨,鳃盖内表皮充血发炎。剖开鱼体可见肠系膜出血、肠壁发炎,严重者呈紫红色,肠内基本无食物,有带血丝黄色粘稠物。死亡时一半鱼体露出水面,呈45度角斜冲在池坡上。
二、流行情况。主要危害一龄草鱼,死亡率在50%左右,严重时可达85%以上。水温在18℃以上发生流行,流行高峰水温为25-30℃。
三、发生原因
1、3-6月,雨水偏少,很多池塘水位只有一半,或者一半都没有,导致鱼的相对密度大,活动空间受限。
2、早期以草料为主的地区,在池塘的池埂上或其他地方,种有大量的黑麦草。3月底以后气温慢慢回升,鱼经过一个冬天,开口后摄食量大,鱼在这个时期生长快。很多渔民朋友见此情形,盲目投喂,池中一天24小时都有草料,导致小草鱼不停地吃,甚至边吃边排便。过量摄取粗的草料,远远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肠道粘膜受损,肠道充血,肛门红肿。
3、随温度的升高,大量的鱼的粪便沉积池底,超出了水体自净的能力,水质严重恶化,水色呈浓黑色。池边下风口有大量的泡沫,给车轮虫、细菌大量繁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增加了草鱼的死亡率,加速了草鱼的死亡速度。
四、防治方法
1、预防:⑴开春尽量多注新水,水位至少一半以上,定期调节水质,改善水体环境。⑵定期检查是否有车轮虫或其他寄生虫,彻底切断并阻止寄生虫的传播。⑶按四定的原则,草料以3.5小时左右吃完为宜。⑷定期泼洒中西结合的渔药,避免肠炎等细菌病的发生。⑸定期外泼消毒剂,对养殖水体消毒灭菌,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对症下药”的原则。
2、治疗:⑴减少投食量,尽量少喂草料,配合其他饲料一起投喂,待鱼病好转后再慢慢加量。⑵请技术人员镜检鳃部是否有车轮虫寄生。如检查出有车轮虫,可用车轮虫绝杀等药物。两天后再次检查确定是否已经杀灭,如还有少量车轮虫寄生,四天后再用1次。同时服用肠鳃康(恩诺沙星)+百草精华(板兰根、黄芩等)+促长维佳(复合维生素)+粘合剂,4-6天为一疗程。
3、药物使用方法:⑴用麦麸。以10亩水面计算,根据正常放养用麦麸20公斤,加上述套餐两份,每份药10公斤拌匀,用小型喷雾器边喷边拌,拌至用手抓成团手松散开,撒于池面呈漂浮状即可。采用少量多次的投喂方法,以免产生浪费且达不到效果。一般情况下,离食台最近的通常是二龄草鱼、鳊鱼、鲫鱼、鲤鱼,最远的地方才是一龄草鱼,真正能被草鱼吃到的没有多少,大多被其他鱼摄食了。药只有达到量、用适当方法喂进病鱼肚子才有效。经过反复试验,用麦麸作载体,浮于水面的大多是一龄小草鱼在抢食,用这种方法1天1次,最好是傍晚,4-5天基本可痊愈,可以做到标本兼治。为保证下午的投喂,建议上午投料减半,让鱼保持一种饥饿感,让药饵利用率更高。⑵使用嫩的黑麦草。黑麦草用量要比麦麸多1倍,平铺于地上,喷湿并且用手拍打,使水珠掉落,然后把混合好的药物均匀撒在草上,放10分钟,以小堆的形式少量多点分布在塘边即可。
4、调节水质:使用净水剂,待水温回升,可使用活水搭挡(复合菌),每15天使用1次,确保以后鱼体正常生长,减少疾病的发生。
76.淡水鱼竖鳞病防治
竖鳞病 病原是水型点状假单胞菌。鱼感染后体表粗糙,鳞片竖起像松球一样向外张开,在鳞片上稍加压力,就有液状物从鳞囊喷射出来,鳞片随之脱落,腹腔膨大有腹水,有时鳍基部和皮肤表面还伴有充血,眼球突出。病鱼游动迟缓,呼吸困难。如不及时治疗,几天后会死亡。
防治方法:一、鱼体受伤是引起此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因而在捕捞、运输、放养过程中防止受伤是有效预防措施。二、用3%~5%的食盐水浸洗鱼体5~10分钟,或用2%的食盐水和3%的小苏打混合液浸洗10分钟。三、对发病鱼池进行水体消毒,全池泼洒聚维酮碘,使池水浓度为0.2×10-6至0.3×10-6,每天1次,连用2~3天。四、用磺胺间二甲氧嘧啶按鱼每公斤体重每天给药100~200毫克制成药饵投喂,连续用药5天。
77.用盐治鱼病
每亩用15公斤食盐化水后,全池泼洒,可治鱼类白头白嘴病和车轮虫病。
每亩用食盐2.5公斤,苦辣叶5公斤,辣蓼7.5公斤煎汁后全池泼洒可治烂鳃病。
每亩用食盐1.5公斤,生石灰30~50公斤,用水化开后全池泼洒,可防鲫鱼、草鱼出血病。
应该注意的是泼洒食盐的池塘3~5天后应换水一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