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病
又叫赤皮瘟、擦皮瘟。此病大多是因鳝的皮肤在捕捞或运输时受伤,细菌侵入皮肤所引起的。
【症状】 体表局部出血、发炎,尤其腹部和两侧最明显,呈块状,严重时可腐烂至骨。病鳝身体瘦弱,春末夏初较为常见。
【 预防方法】
(1)放养前每立方米水化 10 一20 克的漂白粉浸洗鳝体约半小时。
( 2 )发病季节用漂白粉挂篓进行预防(每平方米用0.4克,大池可用 2-3个篓,小池可用1-2篓),用竹子搭成三脚架放在池里,再用绳子把篓吊入水中。
( 3 )在捕捞和运输种苗时,操作要小心,勿使鳝苗受伤。
【治疗方法】
(1 )用漂白粉在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用 1 克,对成溶液泼匀,并接合挂篓治疗。方法同上。
(2)用磺胺嘧啶拌料投喂,第一天按池内鳝量每 50 千克用药 5 克,第二天用药减半,方法是把药拌入适量的面粉糊内,晒干后投喂。
(3)用10 %食盐水洗擦患部;或把病鳝放入 2 %一 3 %的食盐水内浸洗 15 一 20 分钟。
(4)每立方米水用明矾0.5克泼洒,2 天后用生石灰25 克泼洒水面。
( 5)将五倍子研碎,开水冲溶后,全池泼洒,使池水中每立方米的药液浓度为 4 克。
(6)每50千克黄鳝,用辣蓼干粉500克,艾叶粉100 克,制成药饵投喂,连续3-5天。
( 7)每50 米2水面用新鲜马尾松针叶150 一200 克研细,对水后滤汁全池泼洒。
( 8 )每50米2水面用蓖麻鲜叶或嫩枝150一200克,扎成数小捆,插入泥土中让其自然腐烂,每次3 一4天,连续插2 次。
21.精养池塘常见鳃病的防治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体中存在的大量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很容易感染鳃部。因此,鳃的发病率很高,有“养鱼先养水,治病先治鳃”之说。我们可将鳃病分为以下六大类型: 一、细菌性鳃病
1.症状病鱼鳃丝黏液增多、发黑,沾满污垢。
2.病原鳃部组织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他细菌感染。
3.防治方法①调节水质,消除病菌。一是经常加注新水;二是用消菌灵处理老水,杀灭病原菌。②投喂杀菌药饵。
二、霉菌性鳃病
1.症状鳃丝发黑,着生菌丝。发生于高温季节水质老化的池塘。
2.病原鳃霉菌。
3.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全池泼洒亚甲基蓝或二氧化氯对本霉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发病鱼池需大量换水,改良水质。
三、原虫性鳃病
1.症状早春季节,春片鱼种常集群散漫游动于池边或下风头处。夏季鱼苗池发病时,病鱼在天气晴好时集群上浮水面,似缺氧浮头症状,投喂饲料时不上料台或吃一会就散开并继续浮于水面,食欲明显减退。掀开病鱼鳃盖可见组织增生、黏液增多。
2.病原由车轮虫、鳃隐鞭虫、斜管虫等原生动物大量寄生引起。
3.治疗①秋片入越冬池或春片分池时用综合浸泡剂浸泡鱼种。②车轮虫清全池泼洒。③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全池泼洒。
四、吸虫性鳃病
1.症状病鱼急躁不安,常跃出水面,或在吃食过程中“炸营”,鳃丝肿胀。
2.病原由指环虫、三代虫等单殖吸虫大量寄生引起,常并发细菌性烂鳃病。
3.治疗①灭虫精全池泼洒。②氯杀王、二氧化氯等杀菌剂全池泼洒,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③用药后隔天注入部分新水,以利于鱼类食欲的恢复。
五、出血性鳃病(脉管瘤)
1.病因及症状由于水质不良、蓝藻大量滋生、水体中氨氮含量过高及农药杀虫剂的刺激,使鳃微血管产生器质性病变,形成动脉瘤,用显微镜能鉴定。
2.防治方法大量换水或施用水质改良剂(如强力离子交换剂、沸石粉等)来调节水质。
六、营养性鳃病
1.症状鳃丝弯曲,鳃小片萎缩,排列不整齐。
2.病因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成分,鱼体免疫能力下降,引起病原体侵入。
3.治疗合理配制饲料,做到多项营养指标的平衡。不片面追求高蛋白、高营养及高速度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