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原
本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属,有3个血清型,即1、2、3型鸭肝炎病毒,3个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性,均能在鸭胚成纤维细胞和肾细胞上生长繁殖,对各种动物的红细胞均无凝集作用。
病毒对自然环境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鸭舍内可存活10周以上,在潮湿的粪便污物中能存活1个月。56℃时仍可存活,2%漂白粉、1%甲醛、2%苛性钠,需2~3小时才能灭活。
(二)流行病学
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鸭,主要侵害6周龄内的雏鸭,3周龄以下更易感。成年鸭感染但不发病,成为传染源向外排毒,感染雏鸭。病鸭和带毒鸭是主要传染源,传播途径是直接接触,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被污染的场地、饲料、水源、饲养用具、人员、车辆、鼠类和鱼及野生禽类等均可传播病毒。
本病传播和发生非常迅速,群体发病后第二天就达死亡高峰。在流行开始时,雏鸭发病日龄往往较大,鸡在10~14日龄之间,以后逐渐提前到7日龄内发病,最早可在3日龄发病。
本病一年四委都可发生,但以冬季和早春为多。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为1~4天,突然发病,病程进展迅速。雏鸡发病时表现精神萎糜、缩头,不爱活动,行动呆滞或跟不上群,常蹲卧,共济失调,发病半日到一日就发生全身性抽搐,头向后背呈角弓反张,俗称“背脖病”。两脚痉挛地反复踢蹬,约十几分钟死亡。喙端和爪尖郁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色或绿色稀粪。
(四)病理变化
本病特征性病理变化是肝脏肿大、质地脆弱、色泽暗淡或稍黄,表面有出血性斑点,个别还有坏死灶。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呈茶褐色或淡绿色。脾脏有时肿大,表现呈斑驳状花纹样。肾脏常见肿胀和树枝状充血。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病理特征,对本病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尚需进行病毒分离及血清学鉴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