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原因主要原因
因猪场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较差,环境消毒不彻底,猪舍内温湿度适合病原菌(葡萄球菌、蚧螨等)的繁殖,猪只生存周边环境中就会含有大量的病原菌;同时因各种应激因素的刺激,猪只的抵抗力也会逐渐下降。
次要原因
1.仔猪在剪牙、断尾、断脐、打耳号、去势等环节中,用具消毒不彻底、操作不科学。
2.母猪感染蚧螨严重。
3.仔猪在相互斗殴中,咬伤皮肤,或在活动中摩擦伤皮肤。
诊断要点
1.病猪精神沉郁,初期在嘴部、眼睛、耳朵、肛门、肋腹等处,皮肤发红,出现红褐色疹点,产生3毫米~4毫米大小微黄色水疱,迅速破裂,渗出清凉或黄褐色的粘液,与皮屑、皮脂和污垢等混合发出恶臭味。
2.后期体温升高,表皮增厚,干燥,龟裂,形成灰棕色痂皮,3天~4天扩展至全身,此时病猪呼吸困难,衰弱,出现伴有脱水症状的败血症而死亡。
3.皮下有广泛的出血,肺充血,肾脏囊肿、苍白,肾盂和肾乳头常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沉淀物,表层淋巴结肿胀,肝、脾、心脏等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脓性坏死灶,淋巴结肿胀。
防治措施
防治本病要注意三点
1.定期驱虫。建议猪场在妊娠母猪分娩前20天,用丰强派立斯(500克/吨料)驱虫一次,减少仔猪通过接触母体感染的几率。
2.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各种应激,尤其是夏季的热应激(推荐使用清开灵颗粒拌料,猪用维多利饮水),提高整体猪群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3.治疗时一定要母仔同治,且要把皮肤损伤处、乳头等清洗涂抹,对未发病猪只做好预防工作。 |
|